上海奥数网
上海站

2022年大事记

奥数上海站 > 教育新闻 > 本地教育新闻 > 正文

中国孩子并不缺乏创造力

来源:上海教育   作者:陈亦冰   2010-07-07 09:46:24

  报载: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,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,而创造能力却排名倒数第五。

  我相信,这个调查是认真的,评估的结论也是有据可查的。因为有许多的事例和材料早已证实,在欧美的一些名校中,来自中国的学生是对付书面考试的高手,却是应对实验故障,处理生活矛盾的弱者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要说:中国孩子并不缺乏创造能力。真正缺乏创造力的是我们的教育。

 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,曾经有部叫《闪光的彩球》的电影,说的是一个联合国教育考察团对中国儿童进行智力测试。测试要求30名孩子分成5组,每组6人,按组参加一场技巧比赛。桌上放着一个缩口的瓶子,瓶里放着6个拴着绳子的彩球。比赛时,每人手里拿着一根露出瓶口的绳头,待开始令下,看谁最先拽出彩球,哪组最快全部拽出彩球。前面5组争先恐后,都失败了。只有最后一组,在捣蛋鬼李小春的指挥下,6个队员依次、迅速、顺利地在短短几秒钟里就完成了比赛。赛后,这个矿工的儿子告诉考察团团长勃朗先生,他想出的这个办法是受到矿工井下遇险时依次逃生的启发。勃朗团长听了感慨地说:“一年来,我们在世界许多国家组织了100多场这样的测试,没有一队顺利完成。今天在中国,我终于遇到了聪明的成功者。”这并不是电影艺术的完全虚构,相熟的编剧透露,这个情节是有生活原型的。

 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刚刚过去的2009年,上海少年儿童“科技启明星”争章活动,收到本市15个区县,67所学校,153名少先队员提交的创造发明材料。比如:多功能便携式衣架、升降茶几、单向防盗水水表、太阳能环保船模等等,许多材料都是废物利用,许多设计闪烁着智慧光芒,充分体现了中国孩子奇妙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。

  那么,究竟是什么妖魔把我们的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,甚至变成了分数的奴隶,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?

  答案应该并不难找。许多有识之士,早已多次指出:不适应时代的教育制度和陈旧落后的世俗观念,是造成这一弊端的深层次原因;然而,还必须指出:我们的许多老师和家长,还有出版商、电视人、学店老板,是不是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魔鬼的帮凶?尽管他们也怨声载道,也深恶痛绝,其中不少也是曾经的受害者。

  不是吗?从幼儿园开始,望子快成龙的家长就劳命伤财于择校、聘家教的博弈之中;学校刚开学,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就开出好几种教辅书目,让学生叫家长去书店照单购买;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惯性,撞开素质教育循规蹈矩的劝阻,照旧逼得孩子们昏天黑地,挣扎在题海试场,煎熬于寒冬酷暑。在进大学之前,连喘息机会都少有的孩子,哪里还有机会和心情,在他们最充满幻想的岁月,去展开想象的翅膀?

  不是吗?为了功利的码洋和膨胀的利润,有些出版商可以完全置出版的规则和社会的公德于不顾,成篇累牍地炮制着各式各样的应试宝典;而在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上,甚至渲染推出小小女孩熟背百家姓的表演,引得举国上下多少个虔诚父母当场对着儿女说教:你看人家的小孩多有出息!我不敢贸然断定这女孩将来的出息与否,但我突发奇想:假如少年时的谷超豪也身陷每天做3小时功课,双休日疲于学艺考证补家教,或者倒背如流百家姓,那么我国还会不会有这么一个成果卓著的数学家?

  然而,问题还不止于此。有一个现象恐怕更被许多家长忽视:许多独生子女除了读书、做作业,几乎没有“社交活动”;即便是看电视、打游戏机,也常常是自娱自乐,很少与别人交流。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。思维的火花,需要碰撞;创造的灵感,需要触发。没有和自然、社会、同伴的接触和交流,孩子的心智就难以发育和成熟。

  中国孩子并不缺乏创造力,他们缺乏的是自由想象的空间、自主选择的兴趣和自强不息的理想。而这些东西单靠规定和说教,或者溺爱和棍棒,是无济于事的。

  (作者系主任记者,编审,《中国教育报》上海记者站站长)

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、数学真题、更有全国教育资讯
微信搜索“奥数网”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

  

  • 欢迎扫描二维码
    关注奥数网微信
    ID:aoshu_2003

  • 欢迎扫描二维码
    关注中考网微信
    ID:zhongkao_com

京ICP备09042963号-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6762110 举报邮箱:wzjubao@tal.com

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@2005-2021 www.aoshu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